搜索:
热门搜索:会议、睡眠、呼吸暂停、睡眠综合症、

|

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四届全国学术年会圆满召开!

发表时间:2022-09-08 13:16

       睡眠,这个定刻在人类基因中的生理活动,占据了人类生命的三分之一。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睡眠问题,情况不容乐观。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患各类睡眠障碍的人群占比高达38.2%,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社会发展。可见,推动睡眠相关问题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由中国睡眠研究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办的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四届全国学术年会在四川省成都市环球中心盛大召开。本次大会以注重和突出基础与临床相关论题的研讨与学术交流为宗旨,中美院士坐镇、汇聚百余位国内外大咖,从睡眠疾病的诊疗、最新研究进展、前沿动态、睡眠中心的建设等多个维度诠释了睡眠科学当前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微信图片_20220908131830.jpg


会议海报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药理学系主任黄志力教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裴亚军主任,亚洲睡眠协会主席、世界睡眠协会秘书长韩芳教授,中国睡眠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高雪梅教授,国家名词委、医学名词委张玉森老师,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长征医院赵忠新教授,国家名词委商涛老师,中国失眠研究会左和鸣秘书长,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张斌老师,中国失眠研究会常务理事詹淑琴教授,中国睡眠协会副理事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向东教授,及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高东教授等知名专家出席了本次大会。


       会议伊始,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药理学系主任黄志力教授发表了开幕致词。黄志力教授表示,“睡眠问题与人民健康、国家发展密不可分。中国睡眠研究会本着为学术建设、公众健康以及产业发展服务的宗旨,积极推进睡眠医学教育,普及宣传睡眠知识,建设标准化睡眠中心,多方位完善睡眠服务,全面提升国民睡眠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科学普及等工作。随着中国睡眠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在科学研究、临床诊疗、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等领域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希望我国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为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随后,大会执行主席、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向东教授在发言中对此次大会寄予了厚望,并预祝此次年会圆满成功。开幕式中,多位专家分别进行了睡眠医学名词审定、睡眠中心建设标准和《睡眠医学第二版》新书发布仪式,以及《中国科协-睡眠技师认证体系建设》和《新冠疫苗接种后睡眠状况问卷调查》结果解读。据调查结果显示,存在基础疾病、睡眠干扰因素人群,接种疫苗后易出现睡眠改变。


微信图片_20220908131956.png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药理学系主任黄志力教授致开幕词


中国标准化睡眠医学中心建设

打造睡眠医学新格局


       睡眠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之一,全面调控着机体代谢、免疫、内分泌等多种生理机能。据数据显示,我国成人失眠率已经高达38.2%,大概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早在2019年,国家卫健委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失眠现患率和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纳入健康中国行动指标,推行睡眠健康已成为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内容。同时,积极鼓励创建新型诊疗模式以及完善睡眠医学研究体系。


微信图片_20220908132045.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指出,“世界睡眠医学发展与睡眠医学中心建设密切相关。睡眠障碍发生率日益升高且逐渐年轻化,在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约为35.9%。纵观全球睡眠领域发展,欧美国家睡眠医学中心建设较早,而我国相对起步较晚。目前,中国睡眠领域发展飞速,已有超过2000家医院和高校设立了睡眠医学中心或睡眠实验室。针对目前的医疗现状,需基于大样本数据,并综合运用多模态图像数据、表观遗传学和遗传学数据等,建立综合评价疗效体系。”


       为了加快睡眠医学发展以及睡眠医学中心建设,本次会议重磅发布了《睡眠中心建设标准》。据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高东教授介绍,“睡眠中心建设标准包含五部分:睡眠医学简介、功能与基础设施设置、诊断与治疗技术调配、人员组织架构设置、信息化建设。睡眠中心建设标准的发布旨在为从事睡眠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睡眠医学中心建设规划及、技术、配置、管理信息的指引,这对在建或已开展的睡眠医学临床医疗机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实早在2021年12月,由陆林教授主编的《中国睡眠医学中心标准化建设指南》正式发布,该指南系统地介绍了睡眠医学中心的基本要素、患者收治及其病程管理要求、睡眠障碍的药物治疗原则、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与行为干预原则、常用治疗设备及操作规范、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与流程、睡眠医学中心分级与双向转诊制度、睡眠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等全方位内容。


精神疾病共患病的发病机制探究

开拓睡眠诊疗新思路


       睡眠医学与精神医学相互交叠、相互影响,精神疾病常伴发睡眠障碍,睡眠疾病又可诱发或加重精神障碍患者病情,两类疾病共病情况非常普遍。


       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为例,OSA是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以睡眠期反复出现上气道完全或者不全塌陷为特征,导致夜间睡眠期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交感神经兴奋及睡眠片段化,其患病率高,估计我国30~69岁人群中罹患OSA者约为1.76亿。


微信图片_20220908132146.png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向东教授作主旨报告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OSA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睡眠质量又与抑郁、焦虑、双向情感障碍双向相关。据唐向东教授介绍,“精神分裂症患者中OSA患病率为15.4%,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OSA患病率为24.5%,抑郁症患者中OSA患病率为36.3%,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中OSA患病率为73.5%。那么,对OSA共病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可有效改善抑郁、焦虑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


微信图片_20220908132159.png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殷善开教授作主旨报告


       鉴于OSA的高患病率和严重的潜在后遗症,确定其遗传风险因素或治疗靶点,有助于精准干预的实施。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殷善开教授针对OSA遗传学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解析。在对2万余名汉族个体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确定了OSA的两个特征性研究范围内显著基因座:6q26上的PACRG内含子变体 rs6455893和 20p13上核黄素转运蛋白 SLC52A3 中的错义变体 rs3746804。


       同时,还确定了 18 个与 OSA 定量和客观睡眠相关形状相关的全基因组显著位点,其中 5 个超过了研究范围的显著性阈值。该研究结果不仅使睡眠科学领域对 OSA 遗传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建立了中国OSA样本库,从基因功能方面研究OSA发病位点,通过基因调控,为未来病因和发病机制干预策略,提供更多循证和实验提供依据。


       另外,唐向东教授介绍,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一种以快速眼动(REM)睡眠期间伴随梦境及肢体活动为特征的睡眠疾病,超过90%的RBD患者发展为神经变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痴呆、多系统萎缩等。他表示,“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可发现RBD最显著的电生理特征表现为REM睡眠期存在持续甚至亢进的骨骼肌活动,检查时应同时监测上下肢的肌电图。”


微信图片_20220908132324.png


国际综合睡眠研究所(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Integrative Sleep Medicine)副所长、筑波大学(University of Tsukuba)樱井武教授作线上主旨报告


       此前,对于产生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和REM睡眠循环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来自日本樱井武 Sakurai Takeshi 教授详细介绍了大脑如何从一种睡眠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睡眠状态的新机制。


       樱井武教授介绍道,“在大脑进入REM睡眠之前,大脑杏仁基底外侧核区域中的多巴胺分泌增加,而在NREM睡眠期间并没有发生类似变化,也就是说,多巴胺水平的增加与推动大脑进入REM睡眠状态有关。在小鼠处于NREM睡眠状态时,人为刺激大脑杏仁基底外侧核中的多巴胺产生,发现可推动大脑进入REM睡眠状态。”


       “掌握睡眠周期转换的信息可能有助于了解与异常 REM 睡眠相关的状况,例如 REM 睡眠行为障碍,以及涉及异常 DA 信号传导的疾病。”在报告最后,樱井武教授总结道。


睡眠医学研究硕果斐然

基础研究实力再创新高


       近年来,经过我国睡眠领域医学专家不懈探索,从基础到临床,前沿到应用,硕果斐然。国内多位青年学者相继在睡眠领域顶刊发表了新机制和理论,极大推动了我国睡眠医学的进展。本次会议也邀请了诸多青年科学家分享其所在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一、调控觉醒新核团被发现——纹状体 D1R 神经元


       帕金森病(PD)患者基底神经节(BG)多巴胺能细胞进行性丢失,伴有严重的睡眠障碍,如白天过度嗜睡等。背侧纹状体作为BG的主要信息入口,整合谷氨酸、多巴胺、腺苷等睡眠觉醒相关的神经递质及调质的信息,提示其可能调控睡眠觉醒行为。


微信图片_20220908132428.png


       近期,黄志力教授课题组发表了背侧纹状体多巴胺D1受体(D1R)阳性神经元启动和维持觉醒相关研究。研究揭示了背侧纹状体 D1R 神经元调控觉醒及神经环路机制,为觉醒调控体系增加了新核团,为相关疾病伴发睡眠障碍的治疗提供潜在策略。该研究成果发表在Current Biology杂志上。


       作为这一课题组的研究者之一,来自复旦大学的董辉博士在会上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该研究背景、方法以及结果。该研究利用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等先进技术,对背侧纹状体D1R神经元调控觉醒的作用及神经环路进行研究,发现光遗传学激活背侧纹状体D1R神经元诱导小鼠从NREM睡眠到觉醒的快速转变,而抑制纹状体 D1R 神经元活性,显著减少小鼠觉醒时长,提示纹状体D1R 神经元参与调控觉醒。


二、果蝇睡眠和觉醒的新环路机制——DN1s、APDN3s和CLs


       昼夜节律和睡眠稳态是共同进化而来的生物现象,前者控制何时入睡,后者控制睡眠时间。尽管科学家在果蝇,小鼠和人类中都能观察到这两种行为共同作用来控制动物的周期性睡眠,然而,对节律神经回路如何输出到睡眠中心的连接机制依然知之甚少。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郭方教授首次鉴定出果蝇脑中正循环回路由三个层级的神经元组成:DN1s、APDN3s和CLs,该研究结果发表在知名期刊Neuron上。APDN3s是昼夜节律元DN1s和非节律神经元CLs之间的纽带,后者同时又和MB γ叶紧密连接,共同参与睡眠调控。该研究揭示了该神经回路决定睡眠和觉醒水平的作用机制,为阐述昼夜节律回路和睡眠回路的连接机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验依据。在此基础上,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孙利利博士围绕这一重要研究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解读。


微信图片_20220908132521.png


三、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皮层下核团脑铁含量和体积出现显著改变


       铁代谢异常是α-突触核蛋白病研究的热点问题,铁过载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iRBD)作为α-突触核蛋白病的前驱期标志一直是医学界探索方向之一。


微信图片_20220908132537.png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张轩教授分享了iRBD患者的皮下核团脑铁含量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发表于SLEEP 杂志。研究利用3.0T磁共振评价iRBD患者nigrosome-1(N1)征缺失比例,并定量评价皮层下核团脑铁含量和体积,同时全面评估受试者的认知和运动功能。


       结果表明,睡眠障碍与压力、恐惧相关的精神疾病有高共患率,如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中,都出现了显著的REM睡眠状态的改变。


四、本能防御行为的神经环路重要进展


       睡眠对于机体修复和维持是必要过程,但同时也伴随着对外界刺激响应阈值的升高,这对于野外动物生存是危险的。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动物是否存在睡眠和防御行为的平衡机制,以保证通过睡眠进行个体维持的同时,尽可能地逃避危险,这对于最大化动物生存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王立平团队在知名期刊Neuron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调控快速眼动睡眠与处理本能恐惧反应的“共享”神经环路,也独具特色地为精神疾病中快速眼动睡眠的失调提供了可能的解释。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曾渝婷研究员分享了该研究取得的具体成果。此项研究也提示了 “共享神经环路”可能是帕金森病人接受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治疗时造成抑郁情绪和睡眠状态改变的原因,为共患睡眠障碍及本能恐惧失调相关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


微信图片_20220908132655.png


结语


延续了会议首日精彩热烈的学术交流氛围,在大会次日的主旨报告中,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药理学系主任黄志力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主任、世界睡眠学会秘书长韩芳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医学院神经内科学Yinghui Fu 教授、加州大学戴维斯医学院神经外科系统神经科学系实验室副主任 Fuller P教授,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主任、陆军军医大学脑与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志安教授,东京医科大学口腔征集学系主任 Takishi Ono教授,斯坦福大学Luis de Lecea教授进一步就睡眠觉醒的神经环路与机制、睡眠与人类寿命的关系、睡眠医学教育体系建设等主题展开了深度探讨与交流。


       “随着睡眠医学的发展、创新治疗技术的出现以及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的补充,睡眠相关治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无数患者从中受益。在新的阶段,我们与各位专家共同推进睡眠医学领域临床诊疗方面关键问题的定位、研究和突破,促进和发展睡眠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让我们共同见证中国睡眠医学翻开新的篇章。”大会最后,黄志力教授点明了睡眠科学发展的要义,并对专家与我国青年学者提出了殷切展望。


来源:Nextquestion

文章分类: 研究会新闻

中国睡眠研究会
电话:010-65230156      邮箱:sleep.cn@vip.163.com
网址:www.zgsmyjh.org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高粱桥斜街40号B座公寓902室
ABUIABACGAAg_oPZzQUouLqcigcwcDhw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ABUIABACGAAgkqO90QUowLO1nwIwcDhw

扫描浏览手机网站

版权所有:中国睡眠研究会
恒生利通 -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