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门搜索:会议、睡眠、呼吸暂停、睡眠综合症、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科协 科技部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评选全国创新争先奖推荐工作的公示

发表时间:2017-04-25 11:12


根据人社部函〔2017〕47号文“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科协 科技部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评选全国创新争先奖的通知”我学会决定韩芳、唐向东、黄志力、王玉平4位同志为中国睡眠研究会推荐候选人,拟向中国科协上报,现按规定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2017年4月25日-30日)  联系电话:010—65230156



韩芳教授为患者诊断


韩芳教授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临床睡眠医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是我国睡眠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睡眠呼吸暂停的中枢调控及睡眠疾病的遗传免疫机制研究,在发作性睡病遗传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享有国际声誉。2016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曾经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60余篇,SCI收录60篇,通讯/第一作者32篇,IF>5者14篇,IF>10者5篇。总引用726次,他引634次(到2016年4月),单篇最高129次。获美国睡眠学会Year Review 论文2篇,2016年获中华医学会呼吸疾病分会高影响力论文奖。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包括973课题(组长)、NSFC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当选亚洲睡眠学会副主席,国际著名睡眠医学杂志 Sleep Breathing 副主编,应邀国际会议主旨或专题报告25次, 组织国际会议12次。


1.通过建立鼻咽通气道最早在国际上证实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存在睡眠状态下的呼吸调节功能降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呼吸暂停小鼠模型并发现了调控基因在第一条染色体。在国际上首报HLADQ0602 是控制人体低氧反应降低的基因。


2.针对发作性睡病下丘脑分泌素(HCRT)细胞凋亡的遗传免疫机制开展了系列研究,建立了发作性睡病的生化诊断方法,明确了抗原(H1N1)-HLA(DQ0602)-淋巴细胞(TCR)这一免疫反应链致HCRT细胞凋亡,对探索免疫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1)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儿童发作性睡病资源库,诊疗的患者达国内已确诊病例的70-80%。发现国人儿童患者多,起病早于西方。发现国人发病早的基因HLADQB10301。


(2)在国内首先建立脑脊液HCRT测定、HLA基因检查等诊断发作性睡病的方法,制定了诊断界值,并推广应用于临床。获得北京市科委科技应用及成果推广奖。进一步证明97%的猝倒伴HLA0602基因阳性患者存在CSF HCRT缺乏,不必腰穿抽取脑脊液即可预测HCRT缺乏,为基因研究统一了表型。发现周期性嗜睡患者发病期存在脑脊液HCRT水平降低及植物神经调控功能异常。


(3)发现了国人发作性睡病的HLA易感和保护基因。完成国人睡病GWAS研究,发现三个新易感基因。


(4)发现发作性睡病的发病有季节性,在2009年H1N1甲流后发病率升高,与H1N1病毒感染诱发的免疫反应有关。该研究论文被评为Annals Neurology的年度亮点文章。为Nature Reviews Neurology,Microbiology等引用评价。


3. 构建家庭远程睡眠疾病诊疗系统,建立慢性疾病管理新模式,获得国家专利一项。


4. 作为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睡眠医学网络教育体系,设立了研究生睡眠医学课程,获“北京大学参与国内外睡眠医学指南及WHO国际睡眠疾病分类的制定,促进了睡眠医学学科建设。在国内建立了多个跨学科睡眠医学中心。推动国家医保政策的支持、睡眠研究领域科技部973计划、NSFC重点课题的设立。推动睡眠医学规范化培训体系的构建和指南编写。与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德国等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唐向东教授作主题讲座


候选人唐向东教授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医学及神经生物检测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睡眠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重点研究方向为睡眠呼吸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与失眠、嗜睡和其他躯体及精神疾患的共病。近5年,共发表SCI论文3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110分,其中在领域中有较高影响力的SLEEP(IF 5.1)、Biological Psychiatry杂志(IF 10.25)、Thorax(8.29)和Hypertension(IF 7.46)等影响因子大于5分的杂志发表论文7篇。5年内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主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重点项目及国际与地区合作课题2项,973课题1项。担任SCI杂志Sleep Breath编委,《四川精神卫生》杂志主编,中国医师学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兼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并被评为四川省科学与技术带头人。


唐向东教授的代表性突破进展如下:


一、深入分析失眠患者客观与主观睡眠的差异特征,首次发现高觉醒可增加失眠患者罹患高血压风险:全球约20-30%的人被失眠所困扰,既往认为失眠者的客观睡眠时间减少,质量下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的发病风险,但是缺乏系统研究。唐向东教授通过对失眠症病人的客观与主观睡眠数量与质量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多数青年和中年慢性失眠患者,只是对睡眠感知偏低(偏低40%,同脑电图判断的客观睡眠时间比较),并不是客观的不能入睡。研究结果对于失眠症病理生理学及治疗评估具有重要价值,相关论文被2013年美国睡眠医学大会列入“年度科学成就回顾”。此外,通过对219名慢性失眠患者和96名正常睡眠人群对照的研究,发现部分有生理性高觉醒特征的慢性失眠病人,患高血压的风险超过正常人的300-400%。慢性失眠的人白天入睡潜伏期大于14分钟,患高血压的几率是正常人的300%;大于17分钟,可达正常人的400%;而小于14分钟,同正常人没有差异。论文在线发表于美国心脏学会(AHA)旗下《高血压》(Hypertension)杂志后,美国心脏学会官网随即发布了对该研究成果的特别报道。随后,每日科学、每日电讯报、彭博资讯、路透社和美国新闻新华网等百余家国际媒体随后对该工作进行了特别报道,并获得美国心血管学会2015年高血压临床研究顶级论文奖,Hypertension杂志主编Anna Dominiczak教授认为,这项研究在失眠症病人中发现,具有高觉醒特征的病人更容易患高血压,填补了重要学术空白。


二、首次发现客观日间嗜睡可增加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罹患高血压风险:唐向东教授通过对1338名OSA患者和484名单纯打鼾者的研究,发现合并有客观日间嗜睡的OSA患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明显升高。OSA患者白天入睡潜伏期小于8分钟,患高血压的几率升高95%;小于5分钟,升高111%;而大于8分钟,罹患高血压风险无升高。论文于在线发表于美国心脏学会(AHA)旗下《高血压》(Hypertension)杂志后,有幸获得梅奥诊所心血管专家Virend K. Somers教授特邀述评,认为该研究明确证实了日间嗜睡对OSA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提议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应注意避免造成日间嗜睡的副反应。


三、报告了国际首例抗精神病药所致快眼动睡眠行为异常案例:RBD系1987年被国际上正式命名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梦境相关的暴力行为和动作,从而影响病人自身和床伴睡觉时的安全。长期随访研究表明,50岁以上的RBD病人中,首次出现RBD症状5年内,约50%左右的病人会出现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从而被认为可能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预警症状,受到更多的研究重视。文献中对抗抑郁药所致RBD已有较多报道。在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上,有学者报告了抗精神病药也可能导致RBD,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实验室证据,在学术期刊上尚未有过正式报道。唐向东教授观察到了1例在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后出现RBD症状的病人,并及时获取了在服药期间和停药后的实验室相关证据,从而确认了抗精神药物可能导致RBD,较抗抑郁药物更为罕见。该发现为RBD的病理学机制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四、提出了在睡眠中消除痛苦记忆的新方法:人类在遭遇重大灾难性事件(如痛失至亲、地震、车祸等)后出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容易反复发作,不易根除。目前的临床治疗通常采用暴露疗法,但是这个过程会加剧患者的心理创伤,很可能导致病情复发甚至加重。唐向东教授的研究发现,在监测受试者睡眠时相的同时,对其痛苦记忆的巩固过程进行干预,即在特定的睡眠状态(慢波睡眠)下进行伤害性记忆相关线索的暴露,可以显著降低受试者清醒后的恐惧反应,从而消除痛苦的记忆,整个操作过程并不影响受试者的睡眠结构与质量。该研究突破了传统治疗手段的瓶颈,使得无创伤、无痛苦的操作方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成为可能。论文在Sleep杂志发表后得到了国际上睡眠医学领域专家的高度肯定,德国图宾根大学的Jan Born教授在同期杂志上发表了专题评论,认为该研究“在睡眠中消除恐惧和痛苦记忆就如同在麻醉状态下切除肿瘤,这种无意识、无痛苦的治疗方式是令人兴奋且具有吸引力的,为源于病理性记忆的精神疾病和行为障碍的治疗开辟了全新的视角”。


综上,唐向东教授基于临床观察开展睡眠医学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的原创性突破进展,促进了睡眠医学学科的发展。此外,唐向东教授注重睡眠医学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已经为国内培养了360余名睡眠专科医师和技师。



黄志力教授接受电视台采访


侯选人黄志力教授专攻睡眠与失眠机制。在国内建立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动物睡眠觉醒解析平台,发现腺苷受体调控睡眠机制及神经环路、确立腺苷A2A受体是调控睡眠的关键蛋白质,可能成为干预睡眠障碍的药物靶点。在睡眠与失眠机制研究、药物开发和评价、论文发表和专著出版、睡眠科普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主要研究方向:睡眠觉醒调节机制、失眠动物模型和失眠机制、神经精神疾病治疗药物开发。

主要研究结果:(1)首次报道组胺H1受体控制睡眠向觉醒的时相转换;发现五种内源性物质和药物能调控组胺能神经元活性,调控影响睡眠或觉醒行为;纠正睡眠界关于咖啡因促觉醒由腺苷A1受体介导的观点,确立A2A是关键受体。 (2) 模拟人发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开发了失眠、抑郁症、癫痫、慢性病理性神经痛等动物模型,用于评价治疗药物的临床前药效。 (3) 创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度自动化动物的睡眠觉醒行为解析平台,筛选数百个候选药物,发现和厚朴酚、西红花醛等天然物中提取的单品有生理性睡眠诱发作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


论文和著书:以中、英、日三种文字发表研究论文与综述100多篇,其中SCI杂志收录80篇,包括Nature Neuroscience,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PNAS,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主编《药理学》、副主编《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和参编《睡眠医学》和《神经生物学》等教材及大型参考书10余部。2014、2015、2016年连续被列入爱思唯尔中国论文被高引学者榜单。为《10万个为什么》、《科学画报》等撰写系列性科普文章,坚持在机关、学校和医生群体进行《健康睡眠》科普和专业讲座。为国内、外20多个制药企业筛选和评价创新药物,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应邀为Trends Neurosci, Prog Neurobiol, Curr Opin Neurobiol, Curr Opin Pharmacol等杂志撰写综述,为PNAS, J Neurosci, Neuropharmacology, Br J Pharmacol等20个SCI杂志审稿。多次应邀赴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乌拉圭、新加坡、印度、泰国、韩国等国家作学术报告。


科研项目:近五年,课题组承担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重点、国家杰出青年、重点国际合作、创新群体、面上项目等)、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重点、重点攻关及优秀学科带头人等国家及上海市纵向科研项目,同时承担国际政府间合作基金及国外制药企业委托等科研课题。

获奖:2005年获日本睡眠学会优秀研究奖,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王玉平教授为患者做检查


王玉平,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副主任,临床神经电生理室主任,北京市癫痫诊疗中心主任,脑功能疾病调控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副主任,北京市脑重大疾病研究院癫痫病研究副所长。


1983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1996年获日本鸟取大学神经病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日本鸟取大学医学部神经内科助理教授,1998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病学博士后出站,同年任日本国立生理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副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检查室主任,副主任医师,2001年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2005年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获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2012年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副主任。2015年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牵头主持神经内科全面工作。


主要从事脑功能疾病的临床、电生理和基础研究,对癫痫、睡眠障碍、运动障碍病、认知障碍等临床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1998年,与功能神经外科李勇杰教授一起创建了癫痫治疗中心,作为全球最大的癫痫中心之一,将癫痫的内科治疗与外科手术密切地结合起来,开展了癫痫的脑电术中监测,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深部电极和皮层电极脑电图长期慢性监测的常规,研究了癫痫发作期颅内电极脑电图对癫痫灶定位的价值,指导开展了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可以为各种类型的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癫痫灶的定位工作,成功为大量癫痫患者进行了癫痫灶定位和手术治疗,每年为600余例患者进行癫痫术前评估。在国内最早系统开展了大脑皮层电刺激定位脑运动、感觉和语言等功能区的工作,开展了利用皮层电极诱发电位定位感觉功能区的工作。指导开发了线性蝶骨电极,指导开展了癫痫发作的预警研究。开展了经颅磁刺激、生酮饮食治疗难治性癫痫的工作。指导开发了宽频带脑电图设备,并将该技术应用于癫痫灶的定位。改进了运动障碍病、睡眠障碍病、认知情感障碍病的生理诊断技术和神经调控治疗技术,制订了多种脑部疾病的调控治疗方案。另外,利用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了大脑冲突处理系统的本质及其活动过程,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能反映大脑冲突处理系统活动的大脑冲突电位N270,为利用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脑机能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在该领域发表了大量SCI收录的论文,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学术兼职包括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 (ILAE)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成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中国抗癫痫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市脑电图学会主任委员,中华神经病学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副组长,睡眠障碍学组副组长,中华神经病学会脑电图与癫痫学组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脑电图与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常务委员等。《中华神经科杂志》、《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癫痫杂志》、《Sleep Medicine》编委或副主编、《Psychophys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医学科学杂志》英文版等多家杂志的特约编委和审稿人。共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参与撰写多部专业书籍,在国际性以及全国性会议发表研究成果50余次。承担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自然基金委等项目40余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70余名。


文章分类: 研究会新闻

中国睡眠研究会
电话:010-65230156      邮箱:sleep.cn@vip.163.com
网址:www.zgsmyjh.org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高粱桥斜街40号B座公寓902室
ABUIABACGAAg_oPZzQUouLqcigcwcDhw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ABUIABACGAAgkqO90QUowLO1nwIwcDhw

扫描浏览手机网站

版权所有:中国睡眠研究会
恒生利通 - 提供技术支持